中国名人网

文化巨人苏轼:才情耀千古,风范传万代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星空中,苏轼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却又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才华,横跨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的思想,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展现出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苏轼,以其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座巍峨耸立的丰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四川眉山。眉山,这座充满灵秀之气的小城,孕育了苏轼非凡的才情。苏轼的家庭文化氛围浓厚,父亲苏洵虽早年未仕,但饱读诗书,对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教育极为重视。苏轼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广泛涉猎经史子集,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他 “奋厉有当世志”,立志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储备了能施之于政治的各种知识。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参加礼部进士考试,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以其议论自然流畅、观点独到新颖,一反当时 “时文之诡异” 的文风,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主考官的心田。这篇文章受到了文坛领袖知贡举欧阳修的高度赞赏,欧阳修甚至误以为此文出自自己的门生曾巩之手,为了避嫌,将其列为第二。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苏轼的脱颖而出,他的才华自此崭露头角,引起了元老重臣的重视,也开启了他充满波澜的人生旅程。​

   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北宋社会面临诸多变革之际。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变法,旨在富国强兵、抑制 “兼并”、堵塞 “利孔”,将商品经济的利润收归朝廷。苏轼早在对制策时已发表了一系列改革弊政的言论,但他和王安石的改革思路却有着重大分歧。苏轼认为 “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主张在不变法度的基础上,实行 “课百官”“安万民”“厚财货”“训兵旅” 等措施,是一种温和的渐变。而王安石则坚持激进的改革祖宗法度的剧变。由此,苏轼逐渐卷入新旧党争之中,成为旧党的代言人。他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存亡的看法,认为 “国家之所以存亡”“在道德之浅深”“风俗之厚薄”,而 “不在乎强与弱”“富与贫”。这一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对了王安石的富国强兵主张,否定了自己以前倡导的部分改革主张,但在当时王安石以 “生天下之财” 为改革唯一目的、以 “争利” 为社会唯一价值取向的形势下,苏轼关于社会道德风俗重要性的论述,具有纠偏治弊的针砭作用。苏轼和顽固的守旧派不同,他反对王安石主要是其 “与民争利”,担忧青苗法等改革措施会带来流弊,危害普通农民,而对新法中如限制皇族特权、修完器械、阅习旗鼓等措施表示肯定。然而,他与王安石的这种分歧,却奠定了他一生坎坷的政治命运。​

   在仕途上,苏轼先后在多地任职。熙宁四年(1071 年),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之后又在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担任地方官达 8 年之久。在地方任职期间,苏轼充分展现出了他处理实际事务的才能,他既是关心民瘼的良吏,也是果决任事的能吏。在杭州,他协助知州修复钱塘六井,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巡行各县,赈济灾荒,为百姓排忧解难。在密州,面对蝗灾,他积极监督捕蝗,上奏朝廷蠲免秋税,还招人抚育弃婴,救活了上千人。在徐州,黄河泛滥,洪水围城,苏轼率领军民抗洪救灾,身先士卒,筑堤护城,最终成功抵御了洪水的侵袭。他还在当地开发石炭,为百姓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在各地,苏轼都以一个亲民的父母官形象出现在普通百姓面前,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在湖州任上因被指控作诗文诽谤朝廷而被捕入御史台狱,史称 “乌台诗案”。这是一场因文字而起的牢狱之灾,也是苏轼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在狱中,苏轼经历了身心的巨大折磨,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经旧党元老营救,甚至新党重臣说情,苏轼终免死罪,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成为被监管的逐臣。元丰三年(1080 年)春,苏轼以戴罪之身抵达黄州,此时的他已 45 岁,政治上几乎已永无出头之日,经济上也极为困窘,团练副使有虚名而无俸禄,仅靠过去的积蓄为生。后经友人替他向官府申请到黄州城东一块荒地,他带领家人亲自耕种,地名为 “东坡”,苏轼也由此号 “东坡居士”。​

   黄州时期,尽管生活艰苦,但却是苏轼在学术和文学创作上的丰收期。在学术方面,他的主要成果是《易传》9 卷、《论语说》5 卷的撰写与《书传》的动笔,这些著作标志着自成一家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在文学创作上,他的散文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从侧重于经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的论文,转向随笔、题跋、书简、杂记等文学性很强的小品文,更加注重抒写人生感慨,表达朋友情谊,发表艺术见解,记录山川风物。他的诗歌从以前的富赡流丽走向清空旷达,表现出更深沉的人生思考。他的词作,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或雄放豪迈、或高旷洒脱、或婉约清深,超越了人生的苦难。如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以其雄浑壮阔的意境、豪迈奔放的气势,成为了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州赤壁也因苏轼的这篇佳作而名满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 “东坡赤壁”。​

   元丰七年(1084 年),苏轼量移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在离黄赴汝途中,他于金陵钟山会见了罢相 8 年的王安石。此时,两人已历经人生的起伏,在政治上的分歧也已淡化。从苏轼 “从公已觉十年迟” 的表白来看,他与王安石不仅在道德学问、诗歌文章方面惺惺相惜,而且在政治态度和人生态度上也有所谅解和默契。这次会面,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展现了两位文化巨人的豁达胸怀。​

   元丰八年(1085 年)春,神宗英年早逝,10 岁的哲宗继位,神宗母高氏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任司马光为相,旧党人士纷纷得到重用。苏轼也迎来了政治上的春天,他先被任命知登州,到任 5 天又匆匆奉调入京,随即升任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 年)三月,除中书舍人,掌外制。九月升为翰林学士,掌内制,成为参与决策的政府要员和朝廷的喉舌。然而,苏轼并未因政治上的得势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他在新旧党争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当旧党执政后,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又站出来反对旧党的一些做法,认为变法中有些措施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的这种不偏不倚、坚持真理的态度,再次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也使他在政治上陷入了新的困境。此后,苏轼又多次被贬,先后被贬至惠州、儋州等地。但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积极为当地百姓做实事。在惠州,他关心百姓疾苦,倡议修建桥梁,改善交通;在儋州,他传播文化,兴办教育,培养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苏轼以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影响力,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衷心爱戴。​

   苏轼的文学成就堪称登峰造极,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文、诗、词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散文方面,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风格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小品文,都写得精彩纷呈。他的议论文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如《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对北宋王朝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忧虑。他的记叙文则善于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身临其境,如《石钟山记》,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展现了苏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他的小品文更是短小精悍,意味深长,如《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短文仅八十余字,却描绘出了一幅清幽宁静的月夜图,同时也抒发了苏轼在被贬谪期间的复杂心境,体现了他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他的诗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写,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有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如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吴中田妇叹》),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他的诗还常常展现出豪迈奔放的气势和奇特的想象力,如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创造出了空灵美妙的艺术境界。苏轼的诗歌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 “苏诗” 这一独特的诗歌流派。​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更是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打破了传统词的题材局限,将词从 “艳科” 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使词成为可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生感慨的重要文学形式。他的词风格多样,豪放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展现出了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婉约词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以其真挚深沉的情感,悼念亡妻,感人至深,成为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苏轼的词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豪放词派,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苏轼的书法位列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他的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烂漫。其代表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 “天下第三行书”,此帖笔锋多变,线条流畅,情感真挚,将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悲愤、惆怅等复杂情感融入到了书法之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绘画方面,苏轼擅长画墨竹、怪石等,他主张 “画以适意”,强调绘画要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意趣,其绘画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苏轼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华,这在他的人生态度和文学创作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使他始终怀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关心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在仕途上努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道家的顺应自然、超脱世俗的思想,让他在面对人生挫折和困境时,能够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不为名利所累。佛教的慈悲为怀、空灵超脱的思想,则使他的内心更加平静和深邃,对人生的苦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超越。这种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使苏轼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既积极进取,又能随遇而安;既关心世事,又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苏轼,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才情和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文学作品,如同一座座璀璨的灯塔,照亮了中国文学发展的道路;他的思想和精神,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润着后人的心田。苏轼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才华、什么是豁达的人生态度、什么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用智慧和才情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名人网-有影响力的中国名人门户网站【官网】 > 文化巨人苏轼:才情耀千古,风范传万代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