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网

文化名人:玄奘,西行取经的传奇高僧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在人类文化交流的壮阔星河里,玄奘宛如一颗极为耀眼的星辰,以其无畏的探索精神、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巨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心怀壮志,踏上西行征途

早在三国时期,魏人朱士行便开启了内地僧人往西域求法的先河,此后,无数求法者前赴后继,到唐初贞观年间,这股西行求法的浪潮达到了巅峰。国学大师梁启超曾将魏晋南北朝时期僧侣的西行求法盛举,赞誉为我国最早的留学运动,他深刻指出,这场绵延五百年的运动,带来了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巨大变革,堪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大事,而玄奘,正是这场精神革命高潮的杰出代表。

玄奘俗名陈袆,出生于河南缑氏陈堡谷。13 岁时,他凭借出众的资质,被隋朝廷破格录取为僧。15 岁那年,他随兄长一路西行抵达长安,此后,为了追求更深奥的佛法,他不辞辛劳,跋涉于荆、蜀、扬、相、赵、陕等地,遍访名师,虚心求学,先后受业于国内 13 位高僧。在长安的佛学领域,法常和僧辩两位权威大师对他极为赞赏,称他为 “释(佛)门千里驹”。由于他对《经藏》《律藏》和《论藏》都有着极为精深的研究,因而被尊称为 “三藏法师”。然而,玄奘并未就此满足,他在深入钻研佛理的过程中,发现各位高僧的学说虽各有渊源,却在一些关键之处存在差异,这使得他心中的疑惑愈发深沉。为了探寻佛法的真谛,解开心中的困惑,他联合数位志同道合的僧侣,上书朝廷,请求西行求法,然而,这一请求并未获得批准。

直到贞观三年(629 年),关中地区遭遇严重灾荒,庄稼颗粒无收,饥民流离失所。无奈之下,唐太宗下诏,允许灾民自行外出寻找食物,谋求生存。玄奘抓住这个机会,混在饥民之中,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西行之路,离开了长安。此时的他,年仅 28 岁。从长安出发后,玄奘沿着河西走廊前行,途经姑藏(今甘肃武威),随后越过玉门关,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地走出国门。在这段艰苦卓绝的旅程中,他穿越了世界上最为荒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中,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放眼望去,只有无尽的黄沙,人马皆绝。玄奘孤身一人,只能凭借着沿途的尸骨和马粪辨别前行的方向。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和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始终未曾有过丝毫退缩之意,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历经四年的漫长跋涉,穿越了数十个国家,终于成功抵达天竺(印度)的佛教中心 —— 那烂陀寺。到达那烂陀寺后,他拜寺中主持、印度最负盛名的 “正法藏”、年逾百岁的戒贤法师为师。戒贤法师被玄奘的虔诚和毅力所打动,破例专门为他讲经长达 15 个月。此后,玄奘在那烂陀寺潜心苦读,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他广纳百川,虚心向寺中高僧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学术巅峰,载誉回归故土

642 年,玄奘应北印度戒日王的盛情邀请,参加在曲女城(印度北方邦坎诺吉城)举行的宗教辩论会。这场辩论会规模宏大,盛况空前,与会者包括 18 位国王以及 3000 多名来自各地的佛教僧侣。在辩论会上,玄奘作为论主,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卓越的思辨能力,深入阐述了大乘精义和真唯识量之说。在长达 18 天的激烈辩论中,面对众多擅长雄辩的高僧,玄奘始终从容不迫,对答如流。他的观点逻辑严密,论证充分,令在场的数千名高僧心悦诚服,竟无一人能够提出有力的反驳,难倒玄奘。凭借在此次辩论会上的出色表现,玄奘获得了佛教界的最高荣誉 ——“大乘天” 和 “解脱天” 的称号。然而,尽管在印度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玄奘心中始终牵挂着自己的祖国和故土。他一心想着将在印度所学的佛法带回中国,为祖国的佛教事业贡献力量。于是,在次年,他毅然谢绝了戒日王和鸠摩罗王的再三挽留,带着荣耀和使命,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当他抵达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时,立刻上书唐太宗,告知自己即将回国的消息。
唐太宗得知玄奘法师载誉携经归来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当即下诏:“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来,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其国僧解梵语及经义者,亦任将来,朕已敕于阗等道使诸国送师,人力鞍乘应不少乏,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鄯善于沮沫迎接。”(《全唐文》卷七《答玄奘还至于阗国进表诏》)。接到诏书的玄奘法师激动万分,他取道天山南路,途经楼兰等地,一路顺利前行。贞观十九年(645 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终于抵达国都长安。
当时,唐太宗正东征高丽,驻跸洛阳,于是敕令留守长安的宰相房玄龄全权负责玄奘回归的接待事宜。房玄龄接到命令后,立即派右武候大将军陈寔、雍州司马李淑慎等人前往迎接。当玄奘法师入城时,整个京城为之沸腾,万民空巷,朱雀大街上人山人海。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士女们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焚香散花,以最隆重的仪式争睹玄奘法师的尊容。欢迎的场面热闹非凡,盛况空前,充分展现了人们对玄奘法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译经伟业,助力文化传播

回到国内后,玄奘先后在长安的皇家寺院弘福寺、西明寺、慈恩寺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译经传教的伟大事业中。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共译出佛经 75 部,总计 1335 卷。这些译著数量庞大,占整个唐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译经总量更是鸠摩罗什、真谛、不空等译经大家译经总量的一倍多。

尽管玄奘法师精通汉、梵两种语言,但如此大规模的译经工作,仅靠他一人之力是远远无法完成的,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令人称赞的是,唐太宗和唐高宗虽然尊崇道教,但对于玄奘的译经事业同样给予了全力相助。例如,当玄奘在慈恩寺译经时,在宰相房玄龄的积极协助下,从全国各地挑选出 20 多名德才兼备的高僧参与译经工作。据相关文献记载,当时参与译经的人员中,有蒲州普救寺沙门神泰等 12 人负责经文的解读,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等 9 人负责经文的缀文,此外,还有负责定字、证梵语和梵文的各地僧人多人。这些人员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形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集体译场。译经事业不仅得到了唐太宗在人力上的支持,他还亲自为新译出的经论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并下令书手抄写新译经论共九部,发放到雍、洛等九州,以供辗转流通。太宗去世后,高宗继续在人力、财力上大力支持译经事业。高宗应玄奘的请求,派太子太傅、左仆射于志宁,中书令来济,礼部尚书许敬宗,中书侍郎李义府等博学多才的朝廷大吏为译文进行润色。在长安的弘福寺、西明寺等诸多寺院都曾设有佛经译场,而从译场的规模、取得的成果以及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综合考量,以玄奘主持的慈恩寺译场、义净主持的荐福寺译场和不空主持的大兴善寺译场最为突出,这三大译场被誉为长安城中的佛经三大译场。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玄奘法师倾尽毕生心血,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展译经工作。他将佛教文化源源不断地传译到中国,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思想、文化和语言,为中国的翻译事业树立了一座无人能及、难以逾越的丰碑。著名的佛学大家汤用彤先生曾高度评价:“其译经实为古今之冠。”

贞观十九年(645 年),玄奘回到长安时,共带回了梵文佛经 657 部。这些佛经在印度大部分已经失传,因此,它们的中文译本成为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学、历史、科学等领域的重要文献。在天竺求学的漫长岁月里,玄奘始终心系大唐,积极主动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在印度留学期间,他将大唐著名的宫廷歌舞大曲 ——《秦王破阵乐》介绍到了印度,让印度人民领略到了中国音乐舞蹈的独特魅力。回国后,他不仅将业已失传的佛教《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本,还率领道士将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入印度。据唐南山宗创始人、佛教史学家道宣所著的《集古今佛道论衡》卷内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 年),“令玄奘法师与诸道士对其译出。于时道士蔡晃、成英二人,李宗之、望自、余铎颖三十余人,并集五通观,日别参议,详覆《道德》,玄乃句句披折,穷其义类,得其旨理,方为译之。” 由此可见,玄奘法师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是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

贞观二十年(646 年)七月,玄奘根据唐太宗旨意,将自己在西行途中所经历的各国各地区的地理风貌、物产资源、山川地形、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历史传说等等,详细地撰写成《大唐西域记》12 卷。这部著作内容丰富,涵盖广泛,书中记录了约 178 则传说故事,大到王族之间的纷争,小到百姓的穿耳、露身之俗,事无巨细,一一陈述。它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是关于古印度最为详尽、最为可靠的原始记录,对于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中亚以及我国西北古代的历史地理、文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如今,《大唐西域记》已被欧洲和日本学者译成法文、英文、日文、德文、俄文等多种译本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印度那烂陀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阿旃达的石窟等众多历史遗迹,得以重新展露其昔日的光辉,这都离不开玄奘的卓越贡献。1957 年,印度政府在那烂陀寺旁修筑了玄奘纪念堂,以此来缅怀这位为中印友好和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使者。印度孟加拉僧伽大会秘书长(印度僧王)达摩帕尔曾深情地说:“玄奘依然活在每一个印度人的心灵深处,倘若没有他那如珠玑般的著作,我们印度的历史就不会完整。”
玄奘法师的学说对亚洲宗教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玉华宫译经、创宗期间,他不辞辛劳,为弟子们解惑答疑,谆谆教诲,培养出了一大批佛门高僧大德。玄奘圆寂后,这些名僧高徒纷纷前往各地讲经布道,大力弘扬法相宗学说。新罗国弟子顺憬、元晓学成归国后,积极传播佛法,对朝鲜法相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玄奘法师的学说东传日本后,在日本传承不绝,千余年来,一直对日本的佛教文化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玄奘,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以其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在文化交流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的西行取经之旅,不仅带回了珍贵的佛教经典,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搭建起了一座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激励着后世无数人在追求知识、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名人网-有影响力的中国名人门户网站【官网】 > 文化名人:玄奘,西行取经的传奇高僧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