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华夏历史的璀璨星空中,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无疑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星辰。他以卓越的史学成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政治品格,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敬仰的文化名家。
幼年聪慧,初露锋芒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公元 1019 年出生于山西夏县。他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7 岁那年,偶然听闻有人讲解《左氏春秋》,瞬间被书中的大义所吸引,不仅能够深刻领会,回家后还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自此,他对史学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常常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甚至达到 “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的忘我境界 。这般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天赋异禀的领悟力,为他日后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勤奋苦读,终成大器
尽管司马光天赋过人,但他深知 “用力多者收功远” 的道理,学习上始终勤奋刻苦。幼时,与叔伯兄弟一同读书,其他人背诵完毕便出去嬉戏,而他常常独自留在屋内,放下帷幕,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诵读,直至滚瓜烂熟。为了能够更充分地利用时间读书,他还发明了独特的 “警枕”—— 用一根圆木做枕头,头稍一动,圆木滚动,他便能立刻醒来继续读书。这种以勤补拙、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让他积累了深厚的学识。成年后的司马光,不仅对儒家经典著作 “无所不通”,还练就了一手精妙绝伦的文章,其文风 “文辞醇深,有西汉风”,深受时人赞誉。宝元元年(1038 年),年仅 20 岁的他参加会试,凭借扎实的学识高中进士甲科,少年得志,崭露头角 。
史学巨著,光照千秋
司马光一生最大的成就,当属主持编纂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涵盖了 16 朝 1362 年的历史,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征淮南停笔 。为了完成这部皇皇巨著,司马光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 “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在删定唐五代长编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计划,“草卷每四丈截为一卷,自课三日删一卷,有事故妨废则追补” 。暮年之际,他更是将自己 19 年的光阴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以致 “筋骸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 。《资治通鉴》以其详实的史料、严谨的编纂和深刻的历史洞察,被誉为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研读历史、汲取智慧的重要典籍。
政治生涯,尽显担当
在政治领域,司马光同样有着不凡的作为。他一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多次上奏进谏,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司马光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他并非盲目反对,而是基于对国家和民生的考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认为变法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免给百姓带来过重负担。尽管他的观点未被神宗采纳,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理念,毫不退缩。在新旧党争的复杂局势中,司马光始终秉持着公正、忠诚的态度,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尽心尽力。他的政治智慧和担当精神,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 。
精神传承,影响深远
司马光的一生,是勤奋好学、严谨治学的一生,是心怀天下、担当作为的一生。他的读书故事,如幼年痴迷《左氏春秋》、发明警枕勤奋苦读等,成为后世劝学的经典范例,激励着无数莘莘学子奋发图强。他在《资治通鉴》中所展现出的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史实的严谨态度,为后世史学研究树立了标杆。他的政治理念和担当精神,也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时至今日,司马光的名字依然家喻户晓,他的著作和思想,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名人网-有影响力的中国名人门户网站【官网】 > 司马光:书香传世的北宋巨擘
热门信息
阅读 (1442)
1 华人创业在硅谷:遭遇天花板 纷纷选择回国阅读 (1312)
2 准备在杭州创业?这15家在杭投资机构不能错过阅读 (1112)
3 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宜人贷在美纽交所上市阅读 (1029)
4 全国28地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阅读 (1028)
5 做你自己,不要刻意去取悦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