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网

七十载光影路,赤子心向人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当年从《董存瑞》走出来的一个小演员,成就了现在的我。我当过演员,也当过导演,能得到观众的喜爱,我不胜荣幸。电影是一项终身奋斗的事业,电影人永不言休,我要继续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90 多岁的张良,对电影的热爱从未减退,为人民创作的初心从未改变。从影 70 年来,他始终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以镜头敏锐捕捉时代脉动,传递深厚的人文关怀。

   张良,1933 年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3。15 岁那年,他因对东北野战军宣传队的表演着迷,立下了参军、当演员的志愿。几经波折,他如愿以偿,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3。在军队中,他耳濡目染了董存瑞等英雄的故事,这些经历也为他日后的演艺生涯奠定了基础。

   1955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计划拍摄影片《董存瑞》,张良因年龄、气质、经历与董存瑞相近,被导演郭维选中3。起初,张良担心自己形象不佳会破坏英雄形象,但在导演的开导下,他充分理解了要塑造的是一个生活在人民中间的普通战士形象3。他收集大量资料,用心演绎,最终成功塑造了董存瑞这一经典形象。1956 年,电影《董存瑞》上映,顿时轰动全国,张良也凭借该角色获得 1949 - 1955 年中国文化部优秀演员一等奖(金质奖章)。2005 年,张良版的 “董存瑞” 入选 “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

   此后,张良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扮演了《三八线上》中的志愿者 “小不点”、《林海雪原》中的警卫员高波等众多可亲可爱的战士形象3。1963 年,他又凭借在喜剧电影《哥俩好》中饰演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获第 2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72 年,张良与夫人王静珠受邀来到珠影,他毅然从演员转型为导演5。张良认为,导演要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尤其是要重视剧本创作,而生活是 “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的唯一源泉3。于是,他和妻子深入生活,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
1979 年,他们到苏州体验生活,创作了电影剧本《梅花巾》3。该片从一对孪生姐妹的曲折命运出发,反映苏绣和苏州评弹文化,先后获得第一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荣誉奖、第七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像荣誉奖。

   1984 年,张良执导了中国第一部以个体户为主角的电影《雅马哈鱼档》3。他让演员到鱼档体验生活,起用大量非职业演员,运用实景拍摄,最大限度地还原鱼档的 “真实” 与 “鲜活”3。影片创造了 “低成本、高票房” 的成绩,为国产电影走向市场积累了成功经验,被誉为 “南国都市片” 的举旗之作。

   此外,张良还执导了《少年犯》《女人街》《特区打工妹》等作品3。其中,《少年犯》是中国第一部法制题材电影,上映后轰动一时,让大众第一次把目光投向少年犯群体,该片荣获第 9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张良的从影生涯贯穿中国电影现代化进程,是老一辈文艺工作者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生动缩影3。他用 70 年的光影岁月,诠释了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始终将镜头对准人民,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赤子之心,将永远激励着后辈电影人不断前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名人网-有影响力的中国名人门户网站【官网】 > 七十载光影路,赤子心向人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