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艺人 >

张忠强——一掬泥,一手艺

发布时间:2023-10-20源自:本站作者:小蓉阅读(110)

 “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

许多人最早认识老北京“兔儿爷”是在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中。兔儿爷在北京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憨态可掬的兔儿爷不但受到了民众的供奉,而且成为了儿童们最喜爱的玩具。

 “老一辈人常说‘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的时候,四九城的孩子们最开心、最热闹,为什么呢?因为当天晚上孩子们要有兔儿爷了。”小店里坐满了人,张忠强端着一尊兔儿爷,操着一口北京话给年轻人们讲解着。

 

“兔儿爷是我的梦想”


张忠强是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承人,在杨梅竹斜街和琉璃厂经营着两家“老北京兔儿爷”店。店面不大,却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兔儿爷,就像是一座兔儿爷小型博物馆。“兔儿爷的一大特点就是可大可小,可以尽情地自由发挥去彩绘。”张忠强边说边捏,一句话的功夫,一只栩栩如生的兔子就抱着捣药杵坐在了张忠强的手掌之上。“您瞧,这就是兔儿爷的前身,捣药的玉兔,要说起来咱们兔儿爷已经有2000岁了。”

兔子的做法看起来很简单,但整个过程却需要十多天。首先,他们要做的,扒陶土泥。过去民间手工艺人们都在垂杨柳挖陶土泥。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选泥的地方越来越少,现在大家只能去门头沟等郊外寻找可用之泥。从城外很远的地方把泥拉回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就是将泥土剥开。以往的手工艺人都是在垂柳上挖掘粘土。不过,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粘土的选择已经不多了,如今人们都要到门头沟这样的郊区才能找到合适的粘土。千里之外运泥,不过是“万里长征”中的一个开端。有了泥,接下来是复杂的处理过程。浸泡、加棉花、醒泥、打坯、修坯、打磨、上底色……最初的陶土泥历经十几道工序,最后迎来“彩绘”。“整个彩绘过程中开脸最重要。开脸过程中,小兔儿爷的眉毛眼儿最重要,眉眼不一样,神韵就不一样。”张忠强说道。在他的店里,每一个兔儿爷的神态都各不相同,有眯眼笑的、有双眼圆睁的、有挑着眉梢的、有垂目含笑的、还有冲你wink的。“过去兔儿爷驾祥云到京师,给百姓去瘟疫,二目圆睁,像个大将军,拿着捣药杵坐在山上,面部表情很威严;而现如今兔儿爷更多的被人们当成摆件,它的面部表情也就更加慈祥、更加可爱萌动了,它的造型也更加多样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兔儿爷的定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它的文化内核,这也是张忠强一直坚守的。

 兔儿爷承载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北京民俗文化,是老北京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对张忠强而言,“兔儿爷是我的梦想。”

 

“有手艺荒年饿不着”

 

张忠强小时候在北京琉璃厂附近的大杂院里生活,院子里几十个孩子常常凑在一起玩,手里小玩具多的孩子往往会被大家团团围住,成为“孩子王”。孩子们总会崇拜和向往“孩子王”,张忠强也不例外。

 

 那时的张忠强,没有玩具,但是却有一双巧手。玩游戏赢来的黏土在他手里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越来越多的小孩子被他捏的小玩意儿吸引,都想找他讨要一两个。逐渐的,他捏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就这样,年少时想要成为“孩子王”的稚嫩想法将张忠强引上了泥彩塑之路。90年代,张忠强的第一家兔儿爷店开张了,售卖各种老北京小玩意儿,受到许多游客的喜爱。

 但是随着在泥彩塑之路上越走越远,他也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总觉得自己的作品少了那么点精气神儿。他想起年少时街坊李大妈时常叮嘱自己的一句话:“小子,学门手艺,有手艺荒年饿不着。”张忠强想要将泥彩塑这门手艺学好、学精,于是他萌生了拜师学艺的想法。“拜师是真正入泥彩塑这门手艺的敲门砖。”张忠强说道。

 

2016年,在朋友引荐下,他结识了泥彩塑大师双起翔之子双彦,并拜其为师,正式成为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承人。从此,张忠强踏上了泥彩塑传承之路。

 

“让兔儿爷这门手艺更有意义”

 

入行泥彩塑的几十年来,张忠强做过的兔儿爷已有上万尊。每一次的亲手绘制,都仿佛是亲自赋予了一尊小兔儿爷生命。每一尊兔儿爷对他来说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般,有着非凡的意义。但要谈到最满意的作品,张忠强指出,是自己最近正在创作的二十四节气与北京二十四城门结合的系列作品。

 

 在今年冬奥会上,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展现惊艳世界。张忠强从中获得灵感,希望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兔儿爷的创作。“24”这个数字,让他联想到了北京的二十四城门:“‘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巧了,刚好24个城门。这24个城门分东南西北,对应着春夏秋冬,我就想这两个东西可以结合啊。” 他与许多学者讨论了自己的想法,反复考证该让哪个城门配哪个节气,目前已创作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款兔儿爷。他希望能够将节气文化与北京的“中轴线”文化结合起来,让人们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更多地了解到北京的民俗文化。

 “兔儿爷,我小的时候是我的兴趣,如今我作为技艺传承人,它是我的责任。”

 张忠强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一家北京兔儿爷博物馆,让大家通过兔儿爷丰富的彩绘了解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但是如今兔儿爷的现实却略显“骨感”。谈到兔儿爷的传承现状,张忠强叹了口气。并不乐观的收入与传承人的缺位让兔儿爷的传承前景堪忧。他也曾一度想过放弃,但是肩上的责任与心中的热爱让他最终决定坚持下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兔儿爷,张忠强将兔儿爷带进了校园。他不仅与北京的一所小学合作,担任编外美术老师,还走进高校,为学生们讲解北京文化与传统手艺。除了摸索兔儿爷的推广之路,他也在探寻兔儿爷的实用之途。在烟袋斜街,有一个公益组织专门教残障人士学习手艺,张忠强于是向残联毛遂自荐,成为了那里的一名老师。

 

“我希望让兔儿爷能在当今的时代找到自己的实用之处。这些残障人士学会了这门手艺,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益,能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样一来兔儿爷这门手艺也就更有意义了。” 张忠强这样说。

 

1697766851813.png

 


欢迎分享转载→ http://www.mingren.org.cn/meici/285.html

Copyright © 2023 中国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申请中XML地图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