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基 1928 年出生于广东顺德,家中排行老四,故被尊称为 “四叔”。自幼,他便在家族金铺中耳濡目染,展现出对商业的浓厚兴趣与天赋。6 岁时,他开始接触生意经,12 岁已熟练掌握鉴别和炼制黄金的技术,出任天宝荣金铺的头柜,年少成名,被赞为 “金铺神童”。这段经历不仅为他积累了宝贵的商业经验,更塑造了他严谨务实、善于洞察商机的特质。
1948 年,年仅 20 岁的李兆基怀揣 1000 港元奔赴香港,开启了他的传奇之旅。初到香港,他凭借对货币兑换业务的熟悉,投身外汇和黄金买卖,在动荡的市场中敏锐捕捉机会,成功赚取了第一桶金。随后,他顺应香港工商业和进出口贸易复苏的趋势,涉足五金生意和进出口贸易,不断积累资本与人脉,拓展商业版图。
1958 年,李兆基迎来事业的重要转折点,他与冯景禧、郭得胜等 8 人合资成立永业公司,正式进军房地产行业。当时香港地产业传统模式是整栋出售,价格高昂,普通市民难以企及。李兆基敏锐洞察到大众的住房需求,大胆创新推出 “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 的销售模式,大幅降低购房门槛。这一创举瞬间打破行业格局,引发抢购热潮,永业公司声名鹊起,也开启了香港普通市民买房的新时代,如今盛行的分期按揭购房模式便源于此。
1963 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重组永业公司,成立 “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新鸿基地产前身),李兆基出任副主席兼总经理。在新鸿基,他充分发挥商业才能,推动公司迅速发展壮大。1972 年,新鸿基地产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香港地产界的重要力量。然而,李兆基的商业野心不止于此,1975 年,他京大学名誉校董荣衔的人士。
李兆基还发起 “温暖工程百万农民培训计划”,投入 3.3 亿元联合政府资金,在内地培训 100 万农民富余劳动力和 1 万名乡村医生,帮助农民掌握谋生技能,改善生活。他的慈善义举赢得广泛赞誉,2007 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上世纪 90 年代,还先后成为广东省顺德市(现佛山市顺德区)、广州市和佛山市的 “荣誉市民”。
李兆基的一生,是拼搏奋进、勇于创新毅然成立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开始独立闯荡。
面对拿地难题,李兆基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与谋略。他巧妙运用 “乙种换地权益书” 的收购策略,低价囤积新界农地。随着政府对新界的开发,这些土地摇身一变成为黄金地块。同时,他积极开展旧楼改建项目,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拼地,持续扩充土地储备。这种稳扎稳打、独具匠心的经营策略,使恒基兆业迅速崛起,如马鞍山新港城和将军澳新都城等项目,都成为恒基的经典之作。1981 年,李兆基推动恒基地产在港交所上市,此后公司业绩一路高歌猛进,他也凭借卓越成就,与李嘉诚、郑裕彤、郭得胜并称为香港地产 “四大家族”,带领香港地产步入 “黄金时代”。
李兆基的商业成就不仅局限于地产业。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展现出非凡的投资眼光,持续买入香港小轮(集团)的股票。他看中的是该公司拥有的土地资源、稳定现金流及被低估的股价。事实证明,这一投资决策为他带来丰厚回报。进入 21 世纪,李兆基将更多精力转向资本市场,2004 年成立兆基财经企业专注股票投资。他重仓中资股,如中国人寿、中国银行等,并引领众多香港富豪认购国企股。此外,他凭借精准的市场判断与操作,在 “一元变八元” 理论以及对美国次贷危机、日本股票的操作中大放异彩,实现从 “地产大亨” 到 “亚洲股神” 的华丽转身。1995 - 1997 年,李兆基连续三年荣登《福布斯》富豪榜亚洲首富之位,连续两年在全球富豪榜位列第四,2024 年福布斯中国香港富豪榜上,他以 270 亿美元身家稳居第二。
除了在商业领域的辉煌成就,李兆基还是一位心怀大爱的慈善家。他坚信教育能改变命运,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遗余力。1982 年,他联合香港政商界人士创立 “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赞助内地教育及培训项目,捐款数额高达数百万元。数十年来,该基金会资助并筹办了超五百个教育项目,受益人士逾一万七千人次。在家乡顺德,他捐资 180 万元扩建顺德华侨中学,后又斥资 8000 万元兴建李兆基中学,并设立奖学基金。此外,他还多次捐资助力复旦、清华、北大等高校发展。2008 年,他成为全球首位同时获上海复旦大学名誉博士荣衔、北京清华大学名誉校董荣衔及北的一生,是对商业执着追求、不断突破的一生,更是心怀天下、回馈社会的一生。他用智慧与汗水书写了商界传奇,其商业理念、投资策略以及慈善精神,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创业者在商海扬帆远航,追逐梦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名人网-有影响力的中国名人门户网站【官网】 > 李兆基:商界传奇的奋斗征程
热门信息
阅读 (1439)
1 华人创业在硅谷:遭遇天花板 纷纷选择回国阅读 (1303)
2 准备在杭州创业?这15家在杭投资机构不能错过阅读 (1108)
3 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宜人贷在美纽交所上市阅读 (1027)
4 全国28地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阅读 (1024)
5 做你自己,不要刻意去取悦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