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网

从顺德金铺学徒到前亚洲首富,“香港楼王” 李兆基的传奇人生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3 月 17 日,有 “四叔” 之称的 “香港楼王”、恒基兆业地产创始人李兆基溘然长逝。3 月 18 日上午,顺德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梁伟沛代表区委区政府,前往李兆基祖宅慰问其亲属,深切哀悼并感激其多年来对家乡发展的慷慨支持。​
这位从顺德走出的商业巨擘的传奇一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李兆基不仅是中国香港著名的地产大亨,更是亚洲乃至全球商业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他的一生,是奋斗与智慧的结晶,更是对传统商业格局的深刻重塑。父辈未接触过地产,他却能成为香港地产四大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仅携带千元闯港,能在 1995 年、1996 年和 1997 年连续三年登顶《福布斯》富豪榜亚洲首富,并连续两年在全球富豪榜保持第四位,被誉为 “华人之光”。​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是一个眼光锐利、处事果断的商人,还始终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爱国者和慈善家。李兆基辞世之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哀悼并对其高度评价,认为李兆基不仅是杰出的商界领袖和企业家,亦是备受尊敬的慈善家。也因此,他能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 “大紫荆勋章”。此外,他所倡导的家风和处世哲学,他提出的 “刻苦耐劳、要有第一桶金、将责任放在第一位” 等理念影响了一代人。​


天生的商人​

   2008 年 2 月,李兆基在上海复旦大学发表讲话时,曾给过台下青年学子四个建议 “一、刻苦耐劳,勤奋努力;二、经济未定,不宜早婚;三、要有第一桶金,以钱揾钱;四、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这是他的人生经验之谈。​
李兆基 1928 年 2 月出生于广东顺德大良,因为在家中排行第四,所以被香港人称为 “四叔”。6 岁,他就开始在父亲的金铺打工,这样的少时经历锻炼培养了李兆基。1948 年,20 岁的李兆基带着 1000 港币到香港闯荡,他利用熟悉货币兑换业务的优势,在几间银铺挂单,从事买卖外汇和黄金生意,很快赚取到了第一桶金。这时,他就开始展露了一个天才商人应该有的特质:一往无前的孤勇、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非凡的野心。

  20 世纪 50 年代,香港工商业和进出口贸易逐渐复苏发展,李兆基转行从事五金生意和进出口贸易,在各项生意中积累了资本,开拓了商业网络与人脉。1958 年,李兆基和好友冯景禧、郭得胜等 8 人合资成立永业公司,正式进军房地产行业,推出 “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 的方式,一改香港整栋出售的销售模式,大幅降低购房门槛,在香港地产界一炮而红,也开启了香港普通市民买房的新时代。​

  1963 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重组永业公司,成立了 “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新鸿基地产的前身)。李兆基出任副主席兼总经理。1972 年,新鸿基地产在香港上市。​

  此时,李兆基再次显露出了自己超强的商业野心。不愿止步于现状的李兆基于 1975 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 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开始了独自打拼。此后,李兆基带领恒基地产迅速崛起。他通过 “乙种换地权益书” 积极购买新界区农用地,成为彼时全港拥有最多农用地储备的发展商,并通过旧楼改建大幅购地。这些后来都成为宝贵土地资源,例如马鞍山新港城和将军澳新都城。只用了短短 6 年,1981 年李兆基就推动恒基地产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此后,李兆基的生意一路腾飞,与长江实业的李嘉诚、新世界的郑裕彤、新鸿基地产的郭得胜,并称为香港地产 “四大家族”,带领香港地产步入 “黄金时代”。​

如今,恒基地产还有约一万名全职员工。在半月前发布的《福布斯》2025 年中国香港富豪榜上,李兆基仍以 292 亿美元的身家稳居香港第二大富豪之位。​


投资内地成就 “股神”​

  在恒基地产不断扩张版图、发展上市之时,改革开放的春风也正 “吹绿” 神州大地,这吸引了李兆基的目光。作为一个从广东顺德走出来的商人,李兆基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意识到内地改革开放将带来巨大机遇。他果断出手,将商业巨轮稳稳地驶进内地市场这片广阔的汪洋大海。李兆基认为,中国稳定地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将促进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内地是一个具有高度发展潜能的地产市场。

  上世纪 80 年代建设的广州的中国大酒店和花园酒店就是李兆基的 “试水项目”。这两个项目,不仅让李兆基在内地站稳了脚跟,还让他摸清了内地市场的 “脾气”。尝到甜头的他,紧接着就在北京耗资 33 亿元开发恒基中心,将其打造成了当时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之一。1996 年,李兆基又把投资的触角伸向了上海。最高峰时期,李兆基在内地逾二十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推动了数以百亿元人民币的合作项目。​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网站曾发文介绍,1992 年,恒基地产大举进军内地房地产项目。1996 年成立恒基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加强与内地合作,签订合同投资发展的国内地盘达 20 多个。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有大规模的地产投资,其中如北京建国门内大街的恒基中心、上海 “不夜城”、广州地铁上盖和芳村区建设等。​

  在内地搞地产,他偏爱 “联合作战”。在上海,他和本地企业 “强强联合”,与旭辉控股合作的恒基旭辉中心、恒基旭辉天地,都成为了上海地产界的 “明星项目”。还有和上海地产集团联手打造的新岸商业中心,2025 年初一亮相就成为 “新晋网红”。​

  除了地产外,李兆基在投资领域同样展现出卓越的眼光。李兆基被人称为 “亚洲股神”“香港巴菲特”,就与他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国股票里审时度势的精准操作分不开关系。上世纪 90 年代起,他就开始在国企股里 “淘宝”,李兆基大幅买入过中国网通、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中国电力、中石油、中海集运、平安保险、交通银行、中远控股、神华能源、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众多国企股,获得超过千亿的回报,并赢得 “股神” 的名号。但 2008 年后,李兆基开始拒绝这个称谓。原因是,金融海啸一来,他的资产也跟着 “跳水”。但他却很淡定,还谦虚地说:“那一两年间,每只股份都升了几倍。国企来香港上市,很多股份升十倍的也有。”​


像 “做投资” 一样做慈善​

   与很多商业大亨相似,李兆基在赚钱的同时也热衷于慈善。在慈善领域,则讲 “投资哲学”。他表示,从未统计过自己捐了多少钱,更重要是 “一传十,十传百” 的收效,慈善事业亦如生意般 “一两拨千斤”。这反应到慈善上,就是李兆基特别重视教育投资,他认为教育能带来深远的回报,影响无可估量。​
1982 年,李兆基联合多位香港政商界人士创立 “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赞助内地各项教育及培训。李兆基每次捐款都在几百万元以上。数十年来,基金共资助及筹办了超五百个教育项目,受益人士逾一万七千人次,学员遍布全国。他曾形容 “培华教育基金” 是其一生做得最好的慈善事业。​

   李兆基更是热心家乡教育文化建设。他常言 “顺德是哺育我成长的故乡”,“支持家乡建设是我多年的心愿”。在顺德,无人不知李兆基中学。早在 1978 年改革开放之初,李兆基便率先捐资 180 万元扩建顺德华侨中学;1993 至 1994 年间又捐资 8000 万元兴建李兆基中学;1996 年,顺德举行首届教育基金百万行,李兆基不仅带头捐资 150 万港元,还全程参加活动。​

   由于长年热衷教育事业,2008 年,李兆基同时获上海复旦大学颁授名誉博士荣衔、北京清华大学颁授名誉校董荣衔及北京大学颁授名誉校董荣衔,成为全球首位同时获该三所知名学府颁授荣衔人士。除了关注高等教育外,李兆基还关心农民教育,这的确难能可贵,纵观李兆基的一生,他并没有与农民有过太多交集,自己也是出身于富裕之家。为了给中国农民提供培训及就业机会,他以 “李兆基基金” 推动 “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县百万农民及​

   李兆基的一生,是在商业浪潮中奋勇拼搏、不断书写传奇的一生,他的商业成就、投资眼光与慈善情怀,都将永远被铭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与追梦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名人网-有影响力的中国名人门户网站【官网】 > 从顺德金铺学徒到前亚洲首富,“香港楼王” 李兆基的传奇人生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