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景禧,一个在商界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激励着无数怀揣梦想的创业者。他从南海县龙津乡藤涌一个普通商人家庭走出,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坚韧的毅力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在香港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东方之珠,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商业神话。
1923 年,冯景禧呱呱坠地,成长于商业氛围浓厚的家庭,为他日后的商业之路埋下了伏笔。1939 年,年仅 16 岁的他,背井离乡,只身闯荡香港。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当过造船厂学徒,在嘈杂的造船厂中,他默默忍受着繁重的工作,学习着各种技能;做过书记,在琐碎的文案工作中锻炼着自己的细心与耐心;还当过找换店店员,这段经历让他对金融交易有了初步的认识。每一份工作,他都全力以赴,积累着宝贵的经验。
抗日战争胜利后,冯景禧回到广州,开始经营粮食店和酒楼。他用心经营,力求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美味的食物,生意逐渐有了起色。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他的创业之路如此顺遂。1948 年,他再次前往香港,投身鱼苗贩运生意,希望能借此大赚一笔。但天不遂人愿,这次贩运让他多年经营积累的本钱赔光,还欠下了一大笔债务。这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但冯景禧没有被打倒,他骨子里的坚韧和不服输让他迅速调整心态,重新回到广州,代人买卖金银。凭借着在找换店积累的丰富经验,他逐渐又赚回了本钱,也让自己在金融领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此时的冯景禧,敏锐地察觉到香港房地产业的巨大潜力。他深知,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会日益增长。于是,他找到好朋友郭德胜和李兆基,三人一拍即合,招股建立了 “永业企业公司”。从购买原沙田酒店开始,他们正式在房地产业初试身手。他们精心规划,合理运作,逐渐积累起了资金,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市场站稳了脚跟。到 1963 年,三人的事业更进一步,新建 “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在创业过程中,他们齐心协力,拼命苦干,被实业界称为地产界的 “三剑客”。短短三年时间,新鸿基的资产由 500 万元跃升至 3 亿元,令人惊叹。他们也因此博得地产界 “三剑客” 的美名,冯景禧更是获得了 “商界奇人” 的雅号。在房地产领域的成功,不仅展现了冯景禧卓越的商业才能,也让他在商界崭露头角。
然而,冯景禧的商业野心不止于此,他的目光始终敏锐地捕捉着市场的变化。1969 年 11 月,正当香港房地产业处于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新鸿基企业公司的房地产生意一派兴盛之际,冯景禧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卖掉了自己的大部分股份,正式建立了个人的 “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全新的领域。他的这一决策,让许多人感到不解,但他坚信自己的判断。他看到了证券市场蕴含的巨大商机,认为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证券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决策是无比正确的。
在经营证券业务时,冯景禧展现出了独特的商业智慧。他运用 “渔翁撒网” 法,将目光投向社会上千千万万的中、小资产拥有者。无论是管理职员、产业工人,还是出租车司机、女佣人,都成了新鸿基证券公司的常客。他深知,广大劳动阶层和中、小资产者是社会组织的基石,大量散户、小户的聚合,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客户,无论买卖金额多少,都提供热情而诚恳的服务,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方便。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让新鸿基证券公司迅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业务金额飞速增长,很快成为香港股票市场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足以左右香港股票价格的变动。冯景禧也因此成为证券交易市场中的 “大哥大”,被人誉为 “证券交易大王”“股坛教父”。
冯景禧深刻地意识到信息在证券交易中的重要性。他本人对香港和国外股票市场的行情了如指掌,有 “活字典” 的美称。为了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他在新鸿基某大厦四十几层的办公室内,装备了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化的通信设备。这些设备不仅为他自己提供了精准的市场信息,还为一般散户及不谙英文的港人提供免费服务。他还先后出版了多种股市指南,如《投资分析》《香港上市股票基本资料》等,充分满足了客户对资讯的需求。他要求部下每天三次向他提供世界各主要市场的最新信息,凭借着对市场信息的敏捷准确掌握,他对外汇、黄金、股票、期货等价格的变动都能做出可信度较高的预测,这也是他在证券交易中从不失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冯景禧的精心经营下,新鸿基证券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据行家估计,公司经营了香港四分之一的股票买卖!1970 年,新鸿基证券公司的盈利只有 70 万港元,但到了 10 年之后,年利润超过了亿元!新鸿基证券在短时间内崛起,成为香港股市最大的券商,冯景禧也成为香港股市当之无愧的 “证券大王”。他将自己的这套经营做法总结为 “证券银行化”,即以银行吸引大众存款的手法来从事证券业,这种创新的经营模式在当时的证券市场独树一帜。
在建立证券王国的同时,冯景禧开始构建他的金融王国。1970 年,新鸿基财务公司成立,他的目标是将新鸿基集团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金融服务机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以惊人的速度展开一系列行动。1974 年,与总部设在马尼拉的薛氏集团合组新鸿基薛氏管理咨询公司;1975 年,收购华昌建业有限公司和中国企业有限公司,同年年底,与美国美亚证券签约,组建全资附属公司新鸿基 (美国证券) 公司,并担任美国公司在港的独家代理;1976 年,与美国亿利国际期货合组 “新鸿基亿利商品公司”;1978 年,与法国最大银行集团 “百利达” 达成协议,由百利达购入新鸿基证券部分股权。通过这些一系列的合作与收购,新鸿基集团的业务不断拓展,逐渐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崭露头角。
接着,冯景禧迎来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他与美国梅林集团的布鲁格博士接上了头。梅林集团是世界 50 家大公司之一,业务范围涉及石油开采、机械制造、证券经营等多个方面。中、美两位富豪初次见面,就谈得十分投机,仅仅用了 45 分钟,就达成了一致协议,决定成立特别工作小组,研究具体的合作方案。这次合作堪称经典,美国梅林公司以高于市价 38%的价格,购入新鸿基集团的部分股权,交易的结果,冯景禧获利达 8200 万美元;而新鸿基购买了 170 万股梅林集团的股票,成为梅林集团最大的个人股票持有者。冯景禧把这次成功形象地称为 “45 分钟架起一座洲际大桥”。这次合作不仅让新鸿基集团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让它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亚洲的新鸿基、欧洲的百利达、美洲的梅林三大财团,通过这次合作密切联系在一起,互相支持,成为世界金融界极富实力的 “铁三角”,冯景禧的金融王国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1979 年,冯景禧继续在金融领域开疆拓土。他成立新鸿基保险公司,又与法国通用保险集团签约,由通用购入新鸿基保险 54.5% 的股权。同年,新鸿基财务公司改组为新鸿基银行,并与新鸿基证券分别上市。同时在港九各地设分支机构,广泛而深入地提供全面性的财务服务,包括保险、投资、管理等。此时的新鸿基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机构,业务涵盖证券、银行、保险、投资管理等多个领域,在香港乃至国际金融市场都具有重要影响力。
商场如战场,冯景禧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前进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不言败。1982 年,香港政府鉴于新鸿基集团的业务状况,批准成立新鸿基银行,并发给营业执照。这是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香港第一家获准成立的本地银行!新鸿基银行在香港等地设有 16 个分行,总资产达 42 亿港元,实力相当雄厚。截至 1985 年为止,新鸿基银行在港九已有 16 处分支行,全部资产达 40 亿港元。这一系列的成就,都是冯景禧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的结果。
祖国改革开放后,冯景禧率先投资内地。他与昔日的 “三剑客” 再度联手,在广州兴建了中国大酒店。1978 年,新鸿基(中国)有限公司成立,在内地开展投资贸易活动。他的这一举措,不仅为自己的商业帝国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内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以敏锐的商业眼光,看到了内地市场的巨大潜力,成为最早一批投资内地的香港企业家之一。
然而,天妒英才。1985 年 8 月 5 日,冯景禧赴加拿大洽谈业务时,不幸死于脑溢血,年仅 63 岁。他的离去,让商界失去了一位传奇人物,但他留下的商业帝国和宝贵的商业理念,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五个子女中,仅长子冯永祥在 “新鸿基” 工作,1996 年春,冯永祥将 “新鸿基” 出售,只购回新鸿基工业股权出任主席,改组新鸿基工业,易名禹铭投资,任集团主席。次子冯永发也是一位加拿大华裔创业家,是加拿大新时代集团(FairchildGroup)的创办人、主席和行政总裁,被誉为香港富豪后代和加拿大中文传媒大亨。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传承着冯景禧的商业精神。
冯景禧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是创新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一步步成为商界巨擘。他的成功,离不开他敏锐的商业洞察力、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在商业的海洋中奋勇前行。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只要有梦想,有勇气,有智慧,有毅力,无论出身如何,都能在商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名人网-有影响力的中国名人门户网站【官网】 > 商界奇才冯景禧:从平凡走向传奇
热门信息
阅读 (1442)
1 华人创业在硅谷:遭遇天花板 纷纷选择回国阅读 (1312)
2 准备在杭州创业?这15家在杭投资机构不能错过阅读 (1112)
3 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宜人贷在美纽交所上市阅读 (1029)
4 全国28地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阅读 (1028)
5 做你自己,不要刻意去取悦别人